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 青少年健康数据库 
<<?????? ??????????? ?????????? ???????????? ??????>>
 
 

如何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张弛有序 笑口常开

关键词: 心理障碍 神经症 心理治疗

 

  【数字背景】
  神经症的患病率达5.9%,神经症患者约占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的1%。在神经症患者中,终生患病率达13.1%。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神经症患者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
  【解读名词】
  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疾病,其实就是心理障碍疾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等。心理因素如工作学习负担过重、困难作业、急性精神刺激、暗示和自我暗示等对其发病起重要作用。
  【提醒一二】
  要当心,但切不可担心
  我在门诊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医生,我会不会变成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自己不能控制啊!”其实病人提这个问题,就说明他不是精神病,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病是缺乏自知力的,而害怕自己变成精神病正是神经症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
  大家都很熟悉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里面有一个人物叫别里科夫,这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神经症患者,不管天晴下雨,都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天天诚惶诚恐,唉声叹气,怕出什么乱子,晚上睡觉把门关紧了,还是担心有小贼溜进来,因此整夜做恶梦、失眠。据我看,他至少患有抑郁症和强迫症。但他能教书,很关心政治,很在乎周围人对他的反应,害怕别人嘲笑他,也就是说,他没有将主观愿望当作现实,仍然具备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他的问题出在他的观念、个性不合时宜,他的脑子没问题,而且自始至终没有转化为精神病。
  通过这个例子,我要告诉大家,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完全是两种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完整性与环境的统一性遭受破坏,出现人格变化,主要表现为联想松散、情感平淡、脱离现实环境,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而神经症是没有任何可查明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换句话说,患者的身体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病变,而且患者的意识一般很清醒,不会把他们病态主观体验和幻想跟外在现实混同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并根据这种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的人格仍保持完整。除非发生强烈的外在刺激,神经症根本不可能转化成精神分裂症,这一点,神经症患者完全可以放心。
  有一种说法是:精神病患者丧失了“自己生病了”的意识及批判,神经官能症患者则是过度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在这里,我要特别给神经症患者和家属打气。社会行为学调查表明,神经症患者的行为虽然有点怪,但还没有到不能被社会接受的地步,你想想,别里科夫不就和漂亮、开朗的华连卡谈过恋爱,还博得了姑娘的好感吗?神经症就是这样,越把自己当正常人,你就越能尽快恢复正常,越是担心自己的病情,把自己的病情无限制扩大,就越会加剧病情的恶化。因此在门诊过程中,我经常劝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要当心,但切不可担心,担心于事无补,反而加重病情,不利于情感的宣泄,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要减压,至少要在言行上淡化
  我常常碰到这样的病人,第一次来我的门诊就说:“医生,我几乎看遍了名医,吃了数不清种类的药,但病情还是老样子,大概这种病是治不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理论上来说,神经症没有任何器质性基础,因此应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为何会久治不愈呢?据我观察,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患者没有坚持服药。他或者今天服这个医生开的药,明天服用另一个医生开的药,每个治疗都没有完成必须的疗程,这病不仅好不了,反而导致心理负担的进一步加重。像抑郁症,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疗程来观察疗效,调整用药,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第二,过分迷信药物的作用,忽视心理疏导和精神治疗。我要他不要想这病那病的,多出去走走,跟别人聊聊天,交流交流,多做一些适当运动。他却整天愁眉苦脸,钻进牛角尖不能自拔,还推说:生病啦,身体虚弱,动不了啦。要预防和治疗神经症,一定不要把自己当病人看,其实,很多病人刚开始的问题并不突出,他的一些怪异行为是自己个性的极端表现,并非经常发生,但就是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有问题”,自己给自己加压,越搞越厉害。
  第三,造成疾病的压力或环境没有改变。我要他淡泊名利量力而行,他却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认为别人做到的,自己也做得到,甚至超过他人。我遇到一位女病人,还是个中学生,以前在班上成绩一直第一,有一次发挥不正常,考了个第二,结果问题就来了,白天烦躁不安,思想不能集中,晚上失眠,到处看病,吃药没有效果。找到我,我给她做心理疏导,引导她不要把病看得太重。她的父母却在旁边说:“你再这样下去,学习跟不上,工作找不着,生活怎么办?”我马上打住他们,我说:“你们再这样责备她,这孩子就毁了。”孩子的思想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造成的,现在孩子都这样了,父母还在继续强化压力,这病怎么治得好?所以,我要告诫患者家属,你们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冷静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促成病人患病的一个环境因素,然后想办法,改变这种环境,至少要在言行上淡化病情。你们自己都不把他当正常人看,又怎么去要求其他人?
  【生活准则】
  健康是1
  我在门诊中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告诉病友们健康的重要性。100 万就是“1”后面跟7个“0”,其中“1”代表身体健康,后面的“0”代表财富,若健康不在了,后面再多的“0”还是一个零。愉悦的心情,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三要素,在日常生活中,除不断寻乐,笑口常开外,还要作到腿勤嘴紧,腿勤即多做运动,嘴紧即控制好饮食,淡泊名利,永葆健康。
  动则不衰
运动须坚持、适度,还有脑力休息。
  中国有一句古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倡“常欲小劳”,“小劳”即指适当活动锻炼。所谓“活动更比仙方好,强身保健不可少”。只有经常活动锻炼的人,才有美好的外形,这就叫“动以养形”。何谓“静以养神”?“静”指调摄情感,要情绪乐观,胸襟宽畅,心思不要妄动,更不要躁动,只有这样,神气才能得静养。正如孙思邈所说:“世人欲说卫生道,喜乐常有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清,顺理修身去烦恼。”
  每当我劝说神经症病人挤出时间安排锻炼的时候,常有病人说:我也参加过锻炼,只是因为工作或懒散没有坚持,但似乎运动对我的病没有什么帮助。或者说,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长跑锻炼,但运动后身体更加疲劳,疾病反而加重。还有的说,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这难道不是锻炼吗?我告诉你们,这就是锻炼达不到目的的症结所在。所谓“动”,也就是指活动和锻炼,要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必须达到三个要求:
  一是锻炼要适度。过与不及都是不妥当的,如果不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胡乱增加运动量,不但于身体无益,反而可损伤机体;如果运动量不达标,则根本达不到锻炼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主张运动不拘形式,但要达到微微汗出的效果。
  二是锻炼要坚持,更要天天持之以恒,不是偶而为之。那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的运动,反而易形成懒散情绪,于身体无益。
  三是锻炼的时候,脑子要充分休息,此乃动静结合之要点。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腿脚拼命蹬,满脑子想着“是不是要迟到了”、“小孩在家饿坏了”、“红灯快亮了,赶快冲过去”,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火气上蹿,这只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减法”,怎能算是锻炼?
  达到上述三个要求,即可明显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再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追求,张弛有序,神经症从何而来?
  乐则长寿
还要做到心胸开阔,笑口常开。
  所谓“乐”,是指心情非常宽松愉悦。快乐情绪,可使人身心健康,并可提高免疫功能。然而每当我要求病人培养快乐情绪时,常听到这样的叹息:“我病成这个样子,怎么快乐得起来!”或说:“我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这么重,怎么能快乐?”其实快乐是每个人都可寻找到的,我总结了六个乐:
  一是自得其乐。即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种花、养鸟、练书法等,陶冶性情,锻炼意志,接近大自然,其乐融融。有个63岁的老同志,身体一向硬朗,退休后,整天无所事事,内心空虚,有严重的失落感,又是烦躁、又是失眠,对什么都看不惯,动不动就发火,服用过多种镇静药和抗忧郁药,一年多也没有效果。后来他找到我,我叫他学一门喜欢的艺术,再结合中药调理。老同志开始学习书法,一月后,完全恢复了健康。
  二是助人为乐。助人不能图报,能帮助别人的人,心胸一定宽敞,人际关系也一定融洽,助人利己,其乐陶陶。
  三是知足常乐。并不是说要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也不是说不能通过勤奋努力,而改善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而是明显不可能达到的愿望,不必勉强争取。调整好自己的追求目标,脚踏实地,自然会有充实感,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是天伦之乐。夫妻、婆媳、翁婿、父(母)子要和谐,相敬相爱,相互关心照顾,所谓“家和万事兴”。
  五是书中寻乐。多看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业务有了提高,专业有了进步,久思不解的问题从书中找到答案,当为一乐;也可以看兴趣消遣的书,拓宽知识面,增加见识,亦为一乐。
  六是苦中求乐。这一点是比较难做到的,一生难免有挫折,或者疾病,或者工作失意,常带来痛苦,如果一不顺意就一蹶不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做到苦中求乐,才能克服困难,再现辉煌,有时难免需要一点“阿Q”精神,正所谓“难得糊涂”。只要做到以上六乐,则心胸开阔,忧、怒、思、悲、恐、惊,奈我何哉?
  【对症下药】
  缓释心理压力六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不少人由于学习或工作压力过大,心理状态容易不平衡。或者由于生活、工作、家庭或事业上发生一些挫折,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或者由于被人误解或误解别人,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所有这些不平衡容易导致紧张、容易发怒、失眠、忧郁等情绪,一旦发生这些情况,该如何调整心态呢?
  1.寻求亲人朋友帮助。每遇不快,可找亲人或三五知己诉说一番,一是可以宣泄抑郁心情,二是可以得到朋友帮助,或帮你找到解决办法,或帮助你沟通,或对你加以劝慰。在浓浓亲情和友情之中,化解不快之坚冰。
  2.情绪转移。每遇情绪不畅之时,则暂时搁置一边,去做你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如旅游、垂钓、练书法、画画、下棋等,在山水风情之中,自得其乐,排解不快之情绪。
  3.自我宣泄。每遇情绪不畅之时,则深呼吸数次,以平衡心境,或至一无人之地,面对高山、大海,或空阔的田野,大声诉说,宣泄心中的抑郁。
  4.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是暂时的策略,避免矛盾的激化,以求日后解决问题。
  5.升华。你越是说我不行,我越要好好干,作出成绩来证明给你看。
  6.寻求专业帮助。若以上方法都不能奏效,则不妨寻求心理医生的疏导,或寻求中医药的治疗。
  【知识问答】
  问:怎样判断神经症?
  答:神经症的诊断需满足以下四点:
  1.是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即不是有害物质、躯体病、脑的疾病所引起的。
  2.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即能认识自己有病而主动求医。
  3.现实检验能力没有损害,即不把主观体验跟外在现实混为一谈。
  4.行为有显著异常,但仍为社会所能接受,没有人格变化。
  问:神经症有哪些表现?
  答:表现包括:
  1.神经衰弱: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的精神变化。
  2.焦虑症:烦躁不安、紧张焦虑。
  3.癔症:发作性情感爆发或某系统、器官的功能突然障碍。
  4.强迫症:出现无法自控的思维或行为,典型的症状是,出门回家后,数次洗手。
  5.恐怖症:杞人忧天,出现无可名状的恐惧。
  6.疑病症:多疑善虑,老是猜疑自己被人欺骗,或要遭遇到不测。
  7.抑郁症:多愁善感、抑郁不安。
  问:神经症就是“神经病”吗?
  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把他人怪异的行为、表现称为“神经病”,其中也包括神经症的一些症状,但在医学上,神经症和神经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神经病是指人体内神经系统受损后产生的疾病。这些器官的受损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呈现感觉和运动方面的改变,如感觉过敏、疼痛或麻木,但精神上没有异常,不出现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破裂或紊乱。常见的神经病有坐骨神经痛、癫痫等。神经症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产生的一类心理疾病,神经系统没有病变。
  (袁灿兴金柯整理)
  【保健三字经】
  在这里,我要专门给老年朋友开一副“方子”,我在门诊中发现,老年人患神经症者逐渐增多,这与长期孤独,即所谓“空巢综合症”有关,同时老年人易产生失落感。作为同是老龄人的我,愿以这首老年保健三字经与广大的老年朋友共勉:
  人到老,莫烦恼,
  忧愁多,催人老。
  常锻炼,抗衰老,
  量力行,勿过劳。
  经常笑,变年少,
  心胸宽,寿自高。
  善交往,广爱好,
  心情畅,睡眠好。
  遇事恶,不急躁,
  多谦让,少烦恼。
  调饮食,莫过饱,
  身体健,疾病少。
  心不烦,赏花草,
  听音乐,怒气消。
  勤动笔,读书报,
  常用脑,记忆好。
  三字经,要记牢,
  保健康,乐陶陶。

责任者: 胡建华  《解放日报》  2003-04


<<?????? ??????????? ?????????? ???????????? ??????>>
本记录已被阅读了次
 

(C)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2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