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提高民族素质

  ()


             基础教育与提高民族素质   (热点探索栏目)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倘若提出这个问题,也许都会回答:提高民族素质。仅从口头上回答这个问题,估计都可以得高分。然而,如果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来衡量,可就不像口头上回答那样让人满意。
    目前各地基础教育阶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这是一场十分有益的讨论。大家重视这一转变,是因为此项转变深刻地触及了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值得高兴的是,这场变革不光在教育界,不光搞基础教育的人讨论得热烈,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也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社会的关注、理解、支持和配合,对基础教育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无疑是个巨大推动和促进。
    基础教育阶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涉及的是如何进行系统正规、切实有效、科学规范、普遍深入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发展关系极大。基础教育阶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个人的一生,是一项奠基性的基础工作。正因为其重要,强化和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素质,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世界未来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各国政府或权力机构,都把提高其民族素质紧迫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对我国来说,要把人口负担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责任,则责无旁贷地落在基础教育(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肩上。这是不能回避也不容推卸的责任。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国家的战略决策。这两项战略决策,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必须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这种能力,有赖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有良好的素质;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重新审视和塑造道德规范,学会关心社会,对社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人,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这是“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对新世纪到来时新人素质提出的要求。这同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结果。回溯历史,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以升学率论功过的现象普遍存在。校长、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当地的行政领导,注重的是如何考高分,重视的是考试能力,从总体上说,不大关心其它能力甚至排斥其它能力。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要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起着主导的作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常常很难落实。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影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对我国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承担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也很难完成。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成为大势所趋。
    今天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包括学生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道德修养、艺术修养、文明习惯等丰富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绝不是降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学习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不要考试。要改变的是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评估标准等的改革;不仅对学校的校长、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光涉及教育部门,还涉及许多其它部门。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大胆探索,认真实践,及时总结,积极推广,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确定的目标前进。
    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怎样,除掉地理环境、历史文、传统习惯、先代遗传等因素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极大。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素质教育方面创造更多的好经验,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1997